自外出學習到參加工作,常年在外,可母親的“味道”依然止不住我的回味。這是一道家常菜,一道家家戶戶都能吃到的平常菜——包谷酸。
包谷酸是湘西苗家人的叫法,在我家鄉(xiāng)將它叫做“雜辣子”又叫做雜嗨角(hai jo)。
我的家鄉(xiāng)平均海拔1200多米,一年四季春晚秋長,夏涼冬寒,獨特的氣候使得家鄉(xiāng)的反季節(jié)蔬菜遠近聞名。而家鄉(xiāng)特產的玉米更是粉多味美。每年秋收之后,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們都會精挑細選優(yōu)質的玉米制作包谷酸,母親便也是如此。包谷酸制作特別簡單,但各地也有著各自的特點。母親制作時,先用石磨將玉米粒磨成粉,雖然現在家里都有了“打米機”,但是她總說用石磨磨出來的玉米不失原味。玉米磨好后,加入少許的鹽和辣椒,進行攪拌,這就完成了第一道工序。最后再將原料放進事先清洗好的陶罐中蓋上蓋加水密封,一罐包谷酸在時間車輪上開始醞釀。
每年母親總會在家中制作一罐或者幾罐包谷酸,只因我和弟倆人從小喜歡吃這道土特產。記得兒時,還沒有離開家鄉(xiāng),家中每天必備的菜就是包谷酸。每每母親在火坑里架起“鐵三腳”炒包谷酸時,看著那在黑鍋中翻滾著的金黃金黃的顆粒,兄弟兩早已垂涎三尺。兄弟兩最喜歡用它來拌飯,濃郁的清香蓋過了青菜的苦澀。中午餓了,包谷酸也是必備的美味佳肴。從櫥柜中拿出一碗“冒尖”的包谷酸,你一口我一口,三下五除二,兩人看著空空如也的碗,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而如今,參加工作了,更是很少回家,母親卻不知疲倦一如既往地做著包谷酸,當她做完一罐之后,總會給兒子撥來一通電話:“兒啊,我今年又做了一罐雜辣子,等你們兄弟兩回來后,我給你們做。”。
去年冬季回家,母親又從罐子里掏出了一碗包谷酸,然后拿著菜刀比劃著說:“今天給你來點不一樣的,包谷酸炒臘豬腿。”選了一塊上好的豬腿肉,洗凈,切成片,放入油鍋中爆炒,一絲不茍。是什么力量讓腰腿不好的母親如此辛勞呢?炒好臘肉之后用碗盛著暫時擱在一旁,再將包谷酸放入沒有油的鍋中干炒,當包谷酸中的水分被蒸發(fā)了之后,將放在一旁的臘豬腿倒進鍋中,這濃濃的臘肉的香味混合著包谷酸的香味教人再無法挪動半步?;貞浀奈兜乐刑砑恿诵碌奈队X,這是專屬母親的“味道”。二十多年來,母親的“味道”從未寡淡而愈發(fā)濃香,這濃濃的香味一直從家鄉(xiāng)飄過重重山水,日日夜夜地駐扎在我的心間。
短暫的團聚之后又是離別,離別前。我高出母親一個頭,母親跑過來又將一大包包谷酸炒臘肉放進我的行李中。“這是我昨碗超好的,拿去自己惹著吃!”她說話時,我不經意一撇,她稀疏的頭發(fā)間縷縷銀絲清晰可見,只覺著鼻子一酸,眼淚就要流了出來。我努力地克制住自己的情緒,對母親說:“奶娘(土家人對母親的稱呼),我這一輩子年年都要吃你炒的雜辣子!”
這個想法有點神奇?不!馮驥才曾說過:“人活著,什么事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