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印象武隆》是一場不可錯過的大戲,我覺得其更像是一場身臨其境的大生活。
沒看之前,是“川江號子”在腦門上敲敲打打;看過之后,則是“哭嫁”在腦海里聲淚俱下。在凄凄慘慘戚戚與哭哭啼啼哭哭之中,也許你要問:為什么你會如此著迷?
其實,我想告訴你:哭嫁也是一本《孝經(jīng)》,只要你用心去讀,感同身受的身臨其境,你會發(fā)現(xiàn)一切的淚不單為淚,其間也有感恩;一切的唱詞不單是唱詞,也是在向過去致敬;一切的跪拜與磕頭,不僅是跪拜與磕頭,更是愧疚無以回報的今生。
回報,這就是一個人的感恩,一個人的孝,以及一個人的淚涔涔。讓我們再次走回“哭嫁”之中,再次留意一下那個閣樓,再次妥妥的走到閣樓之上,看那一對蓋著紅蓋頭的新娘,滿懷心事的徐徐而行,她們在蓋頭之下,思想在那兒,腳步在那兒。盡管一慢再慢,一捱再捱,但終究會跨出這座閣樓,終究會來不及……但,恰恰在這時,那走在最后的新娘,因其內(nèi)心洶涌澎湃的不舍,終于像回頭之箭一樣,掀起了紅蓋頭,朝母親重重一拜,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這時,所謂的感恩之心,所有的孝,不會比這一磕更重,更具分量。無聲勝有聲的孝,無聲勝有聲的傷離別,在這一剎那都已功德圓滿。
一切都大功告成,從母親的不舍到女兒的糾結(jié),從女兒的不舍又走回母親的糾結(jié)。從重重的一拜到梳頭與洗腳,再到故作堅強的堅強,以及有心的寬慰與囑咐和叮嚀。“我們重慶女人,這一生,哭就哭這么一次。”多么漢子與霸氣的話,所謂的巾幗不讓須眉,其實不是不許哭,只是只許你就哭這么一次。就是這僅有的一次,才讓人撕心裂肺,才讓人肝膽俱寒,才讓人深深的遺憾此事古難全。
此事苦難全,那就把自己的千言萬語唱出來,吼出來,滴血出來。所謂的杜鵑啼血也不過如此。因而我們必須回到“哭嫁”的歌詞之上,所謂的孝,所謂的不舍,所謂的愧疚滿懷,都不過在歌詞里深深的吶喊。
這些吶喊之聲,可謂發(fā)自肺腑,肺腑之言,不吐不快。在哭爹娘之恩里,歌詞是這么說的:“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養(yǎng)心操碎。”恩德比天地,可謂恩深德重,如何以報呢?“恩德未報就別離”,這是多么讓女兒多么愧疚與耿耿于懷的一件事呢?手足無措而心懷感恩之心的女兒,唯以“眼淚長長滴”而收場。這些唱詞可謂字字撕心裂肺,句句肝腸寸斷。其實也有歡快一點,活潑一點的,譬如在與母親辭行的時候可以唱:“我的媽呀我的娘,您為女兒辦嫁妝”,很直白很樸實的感恩之語,“大路走成糟,小路跑起毛”,多么傳神的感恩之筆,在感恩之中,還不免溯源而上,走回十月懷胎之苦中“我娘懷我十個月,十月懷胎受苦難”在大恩難報之中,我們何以收場,只能將“娘的好處千千萬”掛在心頭之上,盡管“十天半月數(shù)不完”,但還是要慢慢的還。
因而,“哭嫁”貌似是女兒的孝經(jīng),但同樣也是男兒的孝經(jīng),像上面歌詞里所說的母親置辦嫁妝之事,十月懷胎之事都是不分男女的。而父母的恩德本生就是天地,感同身受之余,是我們在這一曲貌似悲歌的“哭嫁”之中找回了父母的辛勞與操持,所謂為兒女操碎了心的父母,并不是以回報為前提。但深受隆恩的我們怎么能無動于衷呢,怎么能不像女兒出閣重重磕頭一般來個自我的“常回家看看”呢。所謂的“孝經(jīng)”都是需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唯有在自我的篤行之中,才能找到正確的自我,回歸正常的人格。常懷感恩之心,方有感恩之行,才具感恩之德,從而耳濡目染,感懷更多的人!
如此,“哭嫁”就不是白哭,《印象武隆》就成了《印象中國》,而所謂的中國,不過是好好的上下五千年的漫步中,好好“上行下孝”一回。如此,正能量的中國才是我們口中傳唱的泱泱之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