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武隆,在這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有一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叫“雄渾夢境——天坑三橋”。天坑三橋是由三座天然的天生石橋加上兩座天坑組成,這里山勢雄渾,懸崖對峙,石橋高懸,小橋流水,綠樹青山,一派寫意的景致。今年早些時候,張藝謀曾在這里拍過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
今年3月,我陪朋友又去了一趟天坑三橋。
在天龍?zhí)炜又?,新恢復重建了一個唐朝時的驛站,一個很美麗的名字——“天福官驛”。遠遠望去,驛站呈四合院分布,青色的屋瓦,褐色的墻壁,微翹的四角,加之門口“天福”、“官驛”兩盞淡黃的燈籠,真把我的思緒拉回了唐代,那個久遠久遠的歲月。唐朝時,這驛道上奔馳的快馬,它從羊水河上游什么地方來,它要到什么地方去,它要傳遞的是民生,還是軍情。那個被武則天下令自隘武隆江口的長生無忌,那一張黃黃的圣旨,是否曾從這里經(jīng)過。這驛站,讓天龍?zhí)炜踊謴土司眠h的靈氣,一座空寂的天坑,因驛站,因曾經(jīng)發(fā)生在驛站和奔馳在驛道上的想象而生機勃勃。進驛站的游客很多,他們或駐足,或觀看,或沉思,或留影。驛站之增,讓武隆旅游多了一個令人沉思的節(jié)點,也讓我看到了武隆人的精明,這山、這橋、這坑,這一草一木,其實都是一篇篇初寫成的文章,等待著有心人去打磨、去提煉、去升華。
除驛站之外,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導游小楊給我們講的一次經(jīng)歷了。
那次,他帶一個團,在他講解完神鷹天坑因天坑頂部的一塊巨石因形似一只待飛的神鷹而得名時,隨團的一個外省游客說,這那像神鷹哦,像一只老母雞,同團的一個重慶游客說,這就像一只振翅欲飛的神鷹嘛,兩人爭執(zhí)不下,你一句我一句。這名重慶游客生氣了,你娃,找打嗦,敢在我們重慶來撒野,真的是馬上要撲上去打人的動作。導游小楊東勸西勸,好不容易才使二人相安無事。神鷹之爭,讓我看到了重慶人自強不息的性格,也看到了重慶特別是武隆發(fā)展的希望。有抗爭,才能有奮起;有奮起,才有不懈努力的工作;有不懈努力的工作,才能諦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以前也曾去過很多次天坑三橋,只是感覺到了它的雄渾、大氣。但這一次,這變化,于景,于人,都讓我看到和領悟到了一種全新的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