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縣是重慶市的下轄縣,地處重慶市東南邊緣,南與貴州省的道真縣接壤。武隆縣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其中“南方喀斯特”已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也是重慶市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chǎn)。
武隆天坑
武隆縣是一座山地縣,全縣都是高山聳立。從重慶方向驅(qū)車進(jìn)入武隆縣城之前,要穿越一條近30公里長的公路隧道,行走在這么長的隧道中,你肯定會感慨:這可是“銅墻鐵壁”呀。估計你怎么也不會料到你正在穿越的這座大山其實是有可能在某一天會突然坍塌的。這可不是危言聳聽,這是喀斯特地貌的地質(zhì)特點——表面堅實的大山其實內(nèi)部存在許多空洞,就是說山體其實是空心的,是空心的就存在坍塌的危險。而武隆正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地區(qū),武隆的旅游熱點——天坑就是這種喀斯特地貌的產(chǎn)物。在我國,貴州、廣西、重慶、四川、云南等省區(qū),是世界上最大最集中連片的喀斯特區(qū),所以那里的天坑、溶洞、地縫、地下河等地質(zhì)現(xiàn)象特別多。
所謂天坑就是具有巨大的容積的、具備圈閉而陡峭的巖壁的、深陷于大地的井狀或者桶狀等外形特征的地坑。它發(fā)育在地下水位特別大且特別深的可溶性巖層中。凹陷平均寬度與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或者有證據(jù)證明地下河道以遷移)的特大型喀斯特負(fù)地形。天坑的成因大多分兩種,大多是塌陷型,如廣西樂業(yè)天坑群等。罕見的是沖蝕型,武隆的天坑群就屬于這一種,它全長近2公里,寬度由幾百米,深度300米?,F(xiàn)在是武隆著名的旅游景區(qū),被冠之“武隆天坑·天生三橋”景區(qū)。
地質(zhì)學(xué)知識告訴我們,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時具備六個條件: 一是石灰?guī)r層要厚。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三是包氣帶(含氣體的巖層)的厚度要大。 四是降雨量要大, 五是巖層要平。六是地殼要抬升。據(jù)此,讓我們對武隆天坑的形成可以做這樣假設(shè)吧:一億多年前,印度板塊沖擊了亞歐板塊,現(xiàn)今西藏和云貴川一帶被擠出了海平面,并漸漸被抬升成了高原。由于云貴川的巖層本屬于石灰?guī)r巖層,被海水侵蝕壞了,得了“骨質(zhì)疏松癥”。在巖石相互之間擠壓和地下河的沖刷下,漸漸支撐不住了。在距今幾千萬年前的一天,或許是一頭恐龍不小心在今天武隆天坑的山頂上跺了跺腳,結(jié)果卻把一個面積幾十萬平方米的山面震塌了,原本的溶洞裸露出來了,經(jīng)過幾千萬年的雨水河水的沖刷,終于變成了今天的天坑。這個假設(shè)多么刺激呀!只可惜發(fā)生這樣的巨變時,全體人類都沒有親眼目睹。倘若我們真能夠親眼目睹這樣的山崩地裂,真不敢設(shè)想,那時將會產(chǎn)生怎樣的震撼!
武隆天坑就是這樣形成的,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武隆天坑·天生三橋景區(qū)”,由三座天生石橋和由這三座石橋之間的兩座天生大坑組成。長度約1.2公里。三座石橋由于它們的幾何形狀而所幸沒有坍塌,并成為兩邊山體的支撐點。從旅游角度講,在這么短的距離內(nèi),連續(xù)生成三座天然石拱橋,是世界上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天生橋群中密度最高的,所以號稱“世界最大的天生橋群”。在三橋之間,又生成兩個世界罕見的巖溶天坑。形成了坑與坑以橋洞相連,橋與橋以坑隔望的完美組合。
天坑一橋又稱天龍橋, 橋高200米,跨度300米,天龍橋橋中有洞,洞中生洞,洞如迷宮,即壯觀又神奇。
天龍橋
天坑二橋又稱青龍橋,是三座石橋中垂直高差最大一座天生橋。橋高350米,寬150米,跨度400米,夕陽西下,霞光萬道,忽明忽暗,似一條真龍?zhí)熘鄙锨嗵?,故名青龍橋?/p>
青龍橋
天坑三橋又稱黑龍橋,橋孔深黑暗,橋洞頂部巖石如一條黑龍藏身于此,令人膽戰(zhàn)心驚。黑龍橋景色以其流態(tài)各異的“三迭泉”、“一線泉”、“珍珠泉”、“霧泉”四眼寶泉而獨具特色。
黑龍橋
位于天龍橋和青龍橋之間的天坑叫天龍坑,位于青龍橋和黑龍橋之間的天坑叫神鷹坑。
天龍坑
神鷹坑
整個景區(qū)山體壁立,望之欲傾,巍巍壯觀。間有棧道蜿蜒,山澗歡歌,飛瀑搖曳,不啻為人間仙境。
我是2010年9月12日去武隆天坑旅游的,我曾感嘆那里天工的神奇造化,以為天下無雙了,然而,我事后得知,武隆的天坑無論從規(guī)模上還是天坑深度都不是世界第一,廣西樂業(yè)縣的天坑群是世界最大的天坑群,而重慶奉節(jié)縣小寨天坑則是目前世界已知天坑中最深的天坑,深度是662米。真應(yīng)了那句古話:“天外有天”那!此次重慶武隆旅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