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年關(guān),從秀山回重慶市區(qū),必然要途經(jīng)武隆縣。在那兒,有著名的天生三橋和仙女山、芙蓉洞,旅游廣告是天天有介紹。同伴們都嚷嚷要求在縣城住一宿,給點時間隨便去游游仙女山、天生三橋和芙蓉洞。于是,我們一行人便從秀山開車到武隆,一路上還可以看看烏江天險和千里畫廊。烏江是長江三峽庫區(qū)最大支流,橫貫武隆全境。江水湍急、山巒雄奇,一里一景,風光旖旎,有“天險烏江,千里畫廊”之美譽。烏江,古稱黔江、枳江、涪水,源于貴州高原,自西南向東北,奔騰于大婁山系和武陵山脈之間,流經(jīng)渝黔46個縣、市,至涪陵注入長江。烏江的山有劍門之雄,三峽之壯,峨嵋之秀。遠山神秘,近山雄奇,溝壑清幽、秀麗。烏江的水,碧若琉璃,有“船在畫中行,人在畫幅中”之感。然而,由于要在天黑前趕到武隆縣城住宿,我們僅僅在一個沒有名氣的響洞谷前短暫停留,就這樣趕到武隆縣城時,已經(jīng)是掌燈時刻。
十二月的仙女山,已經(jīng)下雪了。我們的車開上山頂后,下車站在草場上,已經(jīng)感到明顯的寒風剌骨,凍得直跺腳。入冬的仙女山,銀裝素裹,白雪皚皚,雨水兒在樹枝上結(jié)凍得晶瑩剔透,好一派北國風光。草場的草還沒有枯黃枯萎。仙女山位于武隆縣內(nèi)烏江東岸,方圓四百多平方公里,森林面積三十多萬畝,草場面積十多萬畝,海拔在一千八百米以上的山峰有十二座,其中一峰狀若巫山神女峰,故將此群峰稱為“仙女山”。據(jù)載,山上有各種植物千余種,珍稀保護動物百余種,尤以草原風光最具特色,有“南國第一牧場”之美譽。雪后的仙女山,天地間浩瀚無邊,白雪皚皚。霧松、冰瀑雪景風光,森林與草場被冰雪所籠罩,呈現(xiàn)出一派林海雪原的圣潔美景,使仙女山具有了西南其它景區(qū)所無法比擬的北國雪原風光。幾位牧馬人見我們一下車便急急地迎了上來,說已經(jīng)有兩天沒有游客上山騎馬了,再三邀請我們騎馬游覽。于是,我們分別騎上馬,讓牧馬人牽著馬兒慢慢游弋在蜿蜒的叢林小道,在茫茫林海中獨享濃郁的南疆風情,真可謂 “幽谷覽勝景、原野縱豪情”。
午飯后,我們離開仙女山,來到了天生三橋。站在懸崖邊上往里往下看,直嘆天地之神奇,那橋其實是個坑,坑與坑之間形成了橋。天生三橋又稱天生橋,地處仙女山與武隆縣之間,景區(qū)內(nèi)天生石橋氣勢磅礴,林森木秀、飛泉流瀑,包容了山、水、霧、泉、峽、峰、溪、瀑,是全國罕見的地質(zhì)奇觀生態(tài)型旅游區(qū),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區(qū)以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三座氣勢磅礴的石拱橋稱奇于世,故稱天生三橋。天生一橋為天龍橋,天生二橋為青龍橋,天生三橋為黑龍橋。據(jù)載,天坑三橋形成于五十萬年至三億年間,整個峽谷深二百至四百米,規(guī)模宏大,巖溶地貌的個體形態(tài)甚多,且以負地形為主,主要有天生橋、洞穴、天坑、峽谷、地縫、干谷、伏流、溶蝕洼地、溶蝕漏斗和落水洞、灰?guī)r陡崖等巖溶景觀,以巖溶天生橋為世界規(guī)模最大的天生橋。氣勢磅礴的三座天然形成的石拱橋分布在這個同一峽谷,坑于坑之間以橋洞相望,橋與橋之間以坑相望,橋間又天坑,絕妙的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站在崖邊感嘆了一陣子,欣賞了一陣子,然后,我們開始往坑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