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來兩碗肥腸,再炒一份泡椒脆腸……”在一個溫暖舒適的中午,兩位顧客走進戴莊碗碗肥腸餐館,坐在唯一的一張空桌前,大聲點起菜來。“要得,稍等一下。”沒多時,一位面帶笑容的男人端出了碗碗肥腸。
他叫代銀貴,是戴莊碗碗肥腸餐館老板。從2009年到現(xiàn)在,不足五年時間,戴莊碗碗肥腸從一家店發(fā)展到三家店,年收入從保底增加到20多萬元,他則從一個打工仔變身為一名有車有房有產(chǎn)業(yè)的小老板。
闖蕩近10年,失敗近10次
他明白一個道理:只有堅持才能成功
1992年,代銀貴初中畢業(yè)便到新疆挖甘草、摘棉花,條件苦、待遇低。
1993年,他在烤羊店找到工作,開始學做烤羊,做川菜等。
1996年離開新疆,到涪陵進食店學廚藝,三年后,學成出師。接下來他開過小食店、經(jīng)營過農(nóng)家樂,包子鋪等,但都干不長。
2008年11月,代銀貴回到羊角老家,他靜下心來,開始反思自己。“以前做生意就是沒有堅持干下去。”代銀貴笑著告訴記者,如果以前把任意一樁生意堅持下去,現(xiàn)在肯定是另一番成就。“不過,我并沒有后悔,失敗十多年弄明白的道理讓我受益終身,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戴莊碗碗肥腸。”
一周7天,試驗21次
他做出一個特色:適合武隆人口味的肥腸
“長壽的肥腸很好吃,可以試試在武隆做撒。”弟弟一語驚醒夢中人。“對呀,武隆還沒有肥腸的專營店呢。”2008年底,代銀貴來到長壽考察。他一個店一個店地光臨,一處一處細細品味。陳皮、八角、丁香,九成熟……每個店的肥腸加了哪些料,煮了多少火候,可瞞不過這個有了十多年經(jīng)驗的廚子,代銀貴把感受一一記錄下來。
12月5日,他又如法炮制,來到了重慶主城……五天后,代銀貴懷揣著密密麻麻的記錄本回到老家。
重慶的辛辣,長壽的清淡,二者取其中,才是適合武隆人的口味。代銀貴買好食材,特地請來親戚朋友做“美食評委”。
用清水泡,去除異味,過水,切碎,加入調(diào)料,下鍋熬制……兩個小時,第一鍋肥腸出爐。“評委”們同時搖頭,“太辣了!”“異味有點重。”“能不能再加點鹽。”
第二次,用面粉去異味,少放辣椒,加點鹽。“評委”們還是有意見,“塊切得太大,不太入味呀。”“我覺得還可以。”“嗯,比上一次好一些,再加上點香菜肯定會更好。”
繼續(xù),控制火候,調(diào)整調(diào)料……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十一次,令他期待的答案出現(xiàn)了,“評委”們幾乎同時點起了頭,伸出了大拇指。“肥而不膩”、“色澤紅亮”、“我還想吃一碗”。
想起當年,代銀貴禁不住笑了起來,他說,非常佩服那個時候的干勁,不達目的不罷休。萬事具備,2009年正月,代銀貴的戴莊碗碗肥腸開張了。
創(chuàng)業(yè)5年,拿到3塊金字招牌
還注冊一個商標:戴莊碗碗肥腸
生意并不像當初想像那么順利,開業(yè)半年,店里一分錢沒有賺。“偶爾有打退堂鼓的念頭,但很快就打消了,如果再半途而廢,這一輩子都不可能有機會了。”代銀貴說,接下來,他和妻子一起找原因,想辦法。
2010年3月,代銀貴把店面搬到人流量更大的世紀五龍城小區(qū),裝修風格統(tǒng)一溫馨,服務(wù)員培訓正規(guī)專業(yè),并通過電視、報紙、傳單做廣告。
“改革”很快見了成效,生意越來越好,客量從每天30多人增加到80多人,周末甚至能達到200來人,一年可收入10多萬元。
代銀貴并沒有就此滿足,他想讓戴莊碗碗肥腸在二十年后,在五十年、一百年后還存在,想在其它城市也有戴莊碗碗肥腸。怎樣才能做到這些?除了有特色,高質(zhì)量,還要有什么?他認為,還得有名氣,有膽識,有品牌。
2009年下半年,代銀貴注冊了戴莊碗碗肥腸商標。2011年,重慶著名麻辣笑星周二毛來到武隆,代銀貴夫妻抓住機會與周二毛合影;“出馬”參加美食節(jié),摘得渝南黔北地區(qū)消費者喜愛美食、重慶名小吃、烏江流域十佳特色菜品三塊金字招牌。
毫無疑問,代銀貴的這一“戰(zhàn)略決策”是正確的,“一照三牌”為戴莊碗碗肥腸集聚了很多人氣。不少游客慕名而來,不少人建議他在外地開分店。
說起開分店,代銀貴和妻子沒少“吵架”?;诿舳惖纳虡I(yè)嗅覺,代銀貴認為,武隆旅游興旺,可以在仙女山開分店,借機做大盤強,干更大事業(yè)。而出于女人的謹慎,妻子卻很滿足于現(xiàn)狀,覺得日子也還算富足,不想再“折騰”。
“盯準了機會不能放過,事情一定得做。”代銀貴得意地告訴記者,2011年4月,他“慫恿”妻子出去旅游,趁著這個時候,他在仙女山鎮(zhèn)開了分店,短短半年就營利7萬元,看到這個結(jié)果,妻子服了。接下來,開分店,做加盟店……妻子都非常支持。如今,戴莊碗碗肥腸已有1家分店,1家加盟店,另外有2家加盟店和1個網(wǎng)站正籌劃之中。
已經(jīng)發(fā)家致富的代銀貴還有很多打算,他想幫助那些正在創(chuàng)業(yè)而又無力創(chuàng)業(yè)的人,他想支助那些正在求學而又貧困的學生,他想支持家鄉(xiāng)發(fā)展產(chǎn)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