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日報記者 湛 偉
近日,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fā)展委員會公布了第一批非遺與旅游融合發(fā)展推薦目錄名單。我區(qū)7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入選,分別是浩口仡佬族蠟染傳統(tǒng)制作技藝、武隆老鷹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羊角豆腐干傳統(tǒng)制作技藝、武隆碗碗羊肉制作技藝、土坎苕粉傳統(tǒng)制作技藝、烏江船工號子、青吉棕編。
羊角豆腐干傳統(tǒng)制作技藝
羊角豆干傳統(tǒng)制作技藝歷史悠遠,因產地集中在武隆區(qū)羊角街道,以地理特征而冠名。
羊角豆腐干精選當地優(yōu)質大豆,經過浸泡、磨漿、煮沸過濾、膽水分解、擠壓成型等工序,劃成大小、厚薄不等的白豆腐干,再用八角、花椒、草果、丁香、良姜、桂皮、三奈、白芷等熬制成的香料包進行3-5次反復鹵制、晾曬,然后用白糖精漿、食用鹽和鹵水香料包燉煮上色,最后高溫滅菌,真空包裝即食。羊角豆腐干口味獨具特色,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享譽地域廣闊。羊角豆腐干傳統(tǒng)制作技藝也入選第三批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技藝類項目。
武隆碗碗羊肉制作技藝
武隆碗碗羊肉傳統(tǒng)制作技藝選用武隆白馬山、仙女山高寒山區(qū)天然牧場的優(yōu)質本地山羊肉,經過羊肉去骨、切片、清水浸泡去血水、特制金屬鍋或桶加工、文火熬制高湯、制作紅油等工序。歷史上,羊肉是船工和纖夫獲得營養(yǎng)的主要途徑,也是一種御寒的重要方式,是通過馴養(yǎng)動物將淀粉類的糧食作物轉換為動物蛋白質的能量轉換方式,對于人類群體的發(fā)展壯大和人類社會的興盛有著重要的價值。同時,碗碗羊肉依據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習俗等條件,形成了極具當地地方特色的一種美食,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
武隆碗碗羊肉傳統(tǒng)制作技藝歷經百年傳承,已成為當地著名小吃,廣泛流傳于重慶、涪陵、彭水、石柱、黔江等地,2019年列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獲得中華名小吃、重慶地標菜等多項殊榮。
土坎苕粉傳統(tǒng)制作技藝
清康熙年間,土坎有一個纖夫,認識了一個從湖南來的商人,商人聽聞烏江兩岸遍坡種的是紅苕,而吃法僅是煮食時就告訴纖夫紅苕還可以磨成細漿,沉淀并制成苕粉來吃。纖夫回家后就開始學著加工制作苕粉,發(fā)現粉絲光潔柔軟,煲湯、干炒食用方式多樣,還能便于存放,從此苕粉的做法就廣為流傳,當地村民家家戶戶都會,武隆苕粉也成為獨具武隆特色的非遺食品,走俏重慶市內乃至全國各地。土坎苕粉傳統(tǒng)制作技藝也入選第六批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技藝類項目。
土坎苕粉傳統(tǒng)制作技藝包括:首先將紅薯清水淘洗干凈,削掉表皮,進行粉碎,在磨制成粉漿;然后,將磨制的粉漿用粗紗布作濾帕進行過濾,隔出粉渣,把過濾后的粉漿倒入木桶或瓦缸中進行沉淀,形成淀粉;接著,用大鐵鍋燒沸一鍋開水,然后把粉漿舀到一張張專制的鐵盤里,雙手搖晃使其粉漿在鐵盤里勻凈攤薄,再才放到鐵鍋里燙煮,燙熟即可;再將燙熟的粉塊拿到室外晾干,待有八成干時就取下;最后將晾干的粉塊切成細絲和條塊,用麻絲棕條捆綁后再曬干或烘烤成干品,苕粉的制作工序就算完成了。
武隆老鷹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
老鷹茶,又稱大樹茶及老人茶等,原產于大婁山,是大婁山民族特有的茶種。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zhàn)國時代,唐朝還曾為貢茶。浩口鄉(xiāng)較為完整的保留和傳承了仡佬族飲用和制作老鷹茶的傳統(tǒng)技藝。仡佬人初期也叫“老鷹茶”是因為它的生長環(huán)境主要基本上是在高山上,是人不容易去的地方,只有仡佬圖騰老鷹能夠飛去的地方才能生長著這樣的茶樹。后隨著歷史的進程,仡佬人也和當地人一起稱這種茶為“老蔭茶”。
老鷹茶含芳香油很多,也含多酚類化合物,泡飲時茶氣清香,滋味厚實,茶湯成淡黃色,陳年茶的茶湯會變成酒紅色,老葉片或者樹干熬制后變成紅褐色。老鷹茶的茶氣和茶湯的味道獨特,久泡不餿,能生津、解渴,提神、消暑。老鷹茶含一定的茶堿,能有效調節(jié)機體代謝,同時還具有清熱解毒,防暑化食,清理腸胃、消炎利便等功效。武隆老鷹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也入選第六批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技藝類項目。
浩口仡佬族蠟染傳統(tǒng)制作技藝
在武隆蠟染最流行于苗族和仡佬族地區(qū)。由于浩口是仡佬族苗族鄉(xiāng),苗族和仡佬族聚居,又由于浩口鄉(xiāng)與貴州接壤,民族文化傳承與交流頻繁,使得蠟染這一工藝美術得以發(fā)揚光大。浩口苗族仡佬族鄉(xiāng)蠟染是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
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于布后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蠟染是苗族、仡佬族民間藝術精髓,圖案豐富,色調素雅,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富有極高的實用性和藝術鑒賞價值。浩口仡佬族蠟染傳統(tǒng)制作技藝也入選第六批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技藝類項目。
烏江船工號子
烏江船工號子即源于烏江上的纖夫,作為勞動號子的一種,烏江號子的唱詞內容富有生活氣息,大都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內容,也有一部分是調節(jié)精神,娛樂和消遣。烏江船工號子有《齊頭號》《盤灘號》《平攤號》《拖杠號》《上灘號》《下江號》等幾十種,唱腔特點是高亢、粗獷、質樸,氣勢磅礴,百轉千回,表現了一波三折的情感起伏和火熱的勞動場面。
早年烏江沿岸的先祖?zhèn)兂嗌砺泱w,艱難地搖著木船,吃力地背負著沉重的纖繩,終年累月地爬伏在烏江狹窄的古纖道上,頭頂懸崖絕壁,面朝驚濤駭浪,為了調劑勞動的呼吸和動作而發(fā)出的有節(jié)奏的呼聲,后來才逐漸有了簡明的詞句,這種呼喊能使寂寞的環(huán)境變得氣氛熱烈,除指揮生產外,還有鼓舞勞動情緒、消散疲累、提高勞動效率的功效。這種呼喊,歷代相傳,不斷豐富,逐漸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內容和形式,烏江號子是烏江沿岸數百萬人民一代又一代共同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烏江船工號子也入選第六批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音樂類項目。
青吉棕編
早在上世紀早期,青吉村及周邊的萬銀村、石龍村、六合村等地,涌現出一批善于棕編的民間手藝人,其中,萬銀村的王忠朝(生于1900年),以用棕葉制作蓑衣、草鞋和掃把聞名十里八鄉(xiāng)。王忠朝將手藝傳給了兒子王臣云(生于1944年),王臣云在父親的基礎上,又發(fā)展出棕墊、玩具蜂巢、蚱蜢等新產品。王臣云之女石少蘭現為青吉小學教師,是現在青吉棕編的核心傳承人。
棕草制品,采用棕櫚樹的葉子,用穿插、折位、編扣、打結等方法進行造型。作為民間藝術瑰寶之一的青吉棕編,作品從簡單的螳螂、小鳥、蝴蝶,到較為復雜的金魚、壁虎、烏龜,再到更復雜的牛、虎、仙鶴、龍等,設計精妙、編織精致,并能創(chuàng)編出生活中的各種動物形象,奧妙無窮,深受當地人特別是孩子們的喜愛。青吉棕編也入選第六批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技藝類項目。
“這些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不僅在文旅融合領域取得顯著成效,在助力鄉(xiāng)村振興、非遺進校園、非遺研學旅行等領域也取得可圈可點的成績。”區(qū)文化旅游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我區(qū)將以創(chuàng)建武陵山區(qū)(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為契機,始終緊扣“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目標,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活態(tài)傳承,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非遺與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