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山的頭顱高高仰起,就能碰到滾燙的太陽;把嶺的嘴唇輕輕張開,就能吻到溫潤的月亮;把山峰伸出的手臂盡力張開,在面前擱好一條烏江,就能抱住滿山的風雨,拽住奔跑在茶坡菜坪、花谷星空上的歌謠。我站在望仙崖,總是忍不住這樣天馬行空的遐想。在起伏寬廣的日子里,我又去風雨臺,總覺得這平靜的生活,總是暗潛著不平靜的風雨。
風雨臺,白馬山天尺坪茶海東沿望仙崖上的第一段山崖,面朝東面的云海山浪,高高聳起與仙女山和尚巖隔江對峙。站在臺上,把視野打開俯視烏江,有一種“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感覺。早上,綿延的山浪在面前鋪展,太陽緋紅著,在彩霞中跳出了仙女山。四周靜謐著,太陽點亮了鳥聲,點亮了蟲聲,點亮了百花谷的葵花菊花,點亮了滿山滿嶺的洶涌茶花。各樣情懷被花香吹拂,曬在風雨臺上,激蕩了人生,繽紛了往事。
坐在風雨臺上,聽風講述,聽雨擺談,各種傳說故事枝枝丫丫,堆砌了山崖,茂盛了山嶺,覆蓋了山坪。聽老人們講,風雨臺是有來歷的。“有柴無水天尺坪”是白馬山人歷來對天尺坪的印象,山檐派生的望夫崖、道師巖、銅鼓巖、毛峰巖、豹巖等地,天干即旱,周圍山民學會了收集“望天水”。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天尺坪居住有神仙,神仙就在望仙崖上。過去,鄰近村寨遇大旱天時,村民們在此設壇祈雨。
聽說,村民們在祈雨時,烏江龍領受了人間煙火,便在九鳳山頂布云起雨,雨腳便會從下面的白果坪趕上來。下雨之前,風雨臺會先變化,只聽山風颯颯,樹影飄搖,遠空烏云翻卷,如有龍騰。祈雨人急忙跪拜,只見天空亮鞭一甩,云層好像被什么割破了,豆大的甘霖便“嘩嘩”地從天上篩了下來,“噗噗”地打在人們身上,墜在天尺坪干渴的土地里。
除了祈雨故事外,這里還有一個傳說。相傳白馬王子敖嘲風因愛情受挫,事業(yè)受阻,在望仙崖悟道。時遇三年烏江大旱,龍洞河、老龍洞的孽龍懶政,以致臨近村寨莊稼旱死,村民流離失所。敖嘲風看不過去,喚來風雨降下甘霖,施恩于百姓,并用寶劍在坪中央鑿下一個天坑,埋一龍泉在坑底,以解坪上旱時缺水之苦。沒想到甘霖過后,萬物復蘇,雨過天晴,龍泉里長出一道彩虹。王子敖嘲風便踏著彩虹橋過了烏江,去仙女山與仙姑張?zhí)礻栂鄷?/p>
苦盡甘來,風雨彩虹,人生是一場修行,天尺坪“風陽絕戀”的傳說留傳至今,天坑龍泉冒著甘洌的泉水,一如既往、不分晝夜往外流淌。后來,人們去祈雨臺上拜龍,因此風雨臺也是山民們的拜龍臺。
風雨臺受著山民們的香火,經歷千萬年風雨洗禮、日月沐浴,積聚了大婁山及烏江的地氣精華。山崖石色青黛,置于峰頂,崖邊常年云霧繚繞。在風雨臺上攬云抱月,和烏江對飲,如有神仙般的暢快,真是:
風雨滋養(yǎng)滿山綢,魂牽夢縈兩相憂。
望仙崖上品風月,對飲烏江任水流。
風雨臺臨江相望仙女山,坐西向東,背靠上萬傾大婁山林海,面向上萬畝武陵峽谷風光,是過去羊角至貴州鹽茶古道上的涼風埡、中轉站、幺店子。過去,貴州茶販、鹽販把風雨臺叫做澥牙坡,意思是過這條道要走哭,可見山路之艱險。從這里下烏江五里長灘,直走得腳桿打閃、汗流夾背;從下面羊角鎮(zhèn)爬上來,要爬到腳耙手軟、淚流滿面!我走過這條山道,足足爬了半天,比起過去那些人爬兩個時辰,我是做不到的。涪陵很多驢友來挑戰(zhàn),爬到風雨臺時也差不多筋疲力盡。
聽這里村民老張說,解放戰(zhàn)爭時,解放軍為搶占至高點,殲滅豹巖、毛蜂巖、白果坪、九鳳山防線敵人,一隊戰(zhàn)士秘密趁夜爬上風雨臺,在天尺坪消滅守敵后望山下沖,為白馬山戰(zhàn)役第四道防線的勝利打下了基礎。解放軍在爬風雨臺下面的道路時,有的被累趴下了,有的被摔得受了傷。當解放軍如神兵天降般打過風雨臺,敵人才猛地驚醒,不過這時他們的后背已被狠狠地捅了一刀。在正面解放軍的猛烈狙擊下,國軍防線土崩瓦解。
回頭風雨過,仰頭見彩虹。當歲月掩藏過去的滄桑,當輕風撩落山前的云煙,風雨臺上灑滿了金黃的陽光。路邊的草花絮絮開放,一些野果掛在山崖灌木的枝頭上,收藏著藍天白云,收藏著萬里星光。沒有風雨的風雨臺演繹著風雨歲月,坦露著胸懷,對日月迎來送往,對我們這些過客也迎來送往。
站在風雨臺望遠,看烏江潮起潮落,品畫廊云卷云舒。登臺攬風雨,品茗悟人生。登臨高臺,放眼仙山,長空浩蕩,心胸寬廣。我們可拉一縷山風,來洗滌心靈的塵埃。站得高,才看得遠,我突然想到一句話,“高度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我在渝黔門屏的坳口上,看到了天尺坪風景的出路。
世上有很多風雨臺,有的在天尺坪望仙崖,有的在我們額上,有的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