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打造品牌,必先摸清“家底”。許多人認為,武隆本一蠻荒之地,老少邊窮,無騷人墨客,無詩書禮樂,幾乎無文化可談。實則不然。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基因,是人類鮮活的生存和發(fā)展方式。有人就有思想碰撞,信仰交流,藝術活動,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筆者將武隆的文化資源的現(xiàn)狀集中概括為3點:
現(xiàn)狀一:資源多??v觀武隆,位居黔蜀門屏、傳承巴人遺風,山水遺情、歷史演進,形成了豐富而獨特文化資源。
(一)久遠的“圖騰文化”?!跺居钣洝份d:“以邑界武龍山為名”,故而古稱“五龍”。《明一統(tǒng)志》載:今核桃鄉(xiāng)內,一山“逶迤如龍,下有空洞,即武龍山也”。公元1380年更名武隆縣相沿至今,形成了豐富的“龍文化”。目前還保留著許多用“龍”命名的地方,例如龍壩、龍洞、龍寶塘、龍水峽……天生三橋分別以“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命名;芙蓉洞景區(qū)內有“東海龍王”、“定海神針”等著名的景點;如此生動的“龍圖騰”崇拜,這在其他區(qū)縣是很少見的。
(二)鮮明的“烏江文化”。若干年前烏江重慶段已形成一條連接長江流域和云貴高原及湘西的文化走廊。在烏江銀盤電站,考古專家發(fā)現(xiàn)地下文物27處,在土坎老鎮(zhèn),一批出土的烏江文物武隆正在進行保護性恢復。武隆是烏江馱來的城市,形成了特有的船幫文化——白馬、羊角、土坎、巷口、江口都有碼頭遺址,明清時期,川鹽入黔,烏江上舟楫往來,商賈云集,經濟文化空前繁榮,江口成為名副其實的“舟鹽古道”;有纖夫文化——扯船子們的生活,拉船時唱的船歌,艄公號子喊唱出他們的喜怒哀樂;有灘頭文化——烏江共有二堰八峽八十九灘,邊灘水流最急;羊角的五里長灘,最險最為壯觀。人拉灘、牛絞灘、電絞灘的歷史演變,都是武隆獨有的烏江文化。
(三)豐富的“紅色文化”。“反圍剿”時期,二路紅軍游擊隊在后坪鄉(xiāng)建立了川東第一個蘇維埃政權。解放戰(zhàn)爭的武隆留下了鄧小平、劉伯承、賀龍、蔣經國等歷史名人的足跡,賀龍與國民黨蔣介石的招安旅長楊邦道結拜兄弟,共同整頓鹽商市場,形成“江口賣鹽·依輪子”的規(guī)矩和浩口紅軍渡的史實。劉鄧大軍一舉擊潰國民黨宋希廉20萬大軍的赫赫戰(zhàn)功就在發(fā)生在我縣白馬山。目前,“紅軍渡”、二路紅軍司令部、坨田紅軍戰(zhàn)斗遺址、“和平中學”等遺址還有較為完好的保存。
(四)特色的“民俗宗教文化”。境內主要生活著漢、土家、苗、仡佬族,少數(shù)民族主要分布在與彭水、貴州交界處,現(xiàn)雖大多以漢化,但在圖騰崇拜、衣冠服飾、音樂舞蹈、生活習俗等方面,都保留了一些各自的特色,如土家吊腳樓、擺手舞,仡佬族的木葉吹奏等。在宗教方面,一是有國家認可的黃草羅家天主教堂和信眾,二是有散存民間的紅白喜事打擊吹奏樂隊。三是在西北經濟片區(qū),例如鳳凰山、大石磬等地還較系統(tǒng)地保存著佛學文化的蹤跡。
(五)獨特的“喀斯特文化”。一是豐富的神話傳說。景觀有了神話傳說的映襯,才能血肉豐滿,情景交融。武隆境內流傳著仙女山的傳說,芙蓉江的故事,珠子溪的神話,是不可多得的民間瑰寶。二是喀斯特書畫文化。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喀斯特山水培育出一大批書畫人才。例如,蕭中胤先生曾于1998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畫展,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黨組書記王琦為其以喀斯特風光為主題的畫展題寫了“極妍盡態(tài),自然奇觀”的最高贊譽。目前,文聯(lián)下設的書協(xié)、美協(xié)、作協(xié)、攝影家協(xié)會等民間組織的成立,均是以喀斯特為背景進行文化挖掘和創(chuàng)作,必將形成一系列的喀斯特文藝精品。三是影視文化。以喀斯特風光為背景拍攝了《滿城盡帶黃金甲》、《重歸仙女山》等影視作品。四是戶外運動文化。以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為代表的新興戶外運動產業(yè)方興未艾,芙蓉江龍舟錦標賽、登山比賽等中小型賽事也為戶外運動注入活力。一個“風土人情+山水人文+陽光產業(yè)”的喀斯特系列文化具備了雛形。
現(xiàn)狀二:原生態(tài)。“好酒也怕巷子深”,我們很多文化資源依舊“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換言之,武隆的文化還“沒變錢”。就如同2006年紅遍大江南北的“天仙妹妹”,若不是一個成都游客偶然發(fā)現(xiàn)和網(wǎng)絡的炒作,恐怕到今天依舊不為人知。同理,武隆的“天仙”也只有經過適度的精心包裝推介,才能引起良好的社會效果,產生經濟效益。
現(xiàn)狀三:在消失。這是一個創(chuàng)意的時代,是一個用文化這把鑰匙開啟產業(yè)之門的時代。很多民俗、傳說、歷史只在老一輩的人中津津樂道,交口相傳,很多“文化寶貝”隨著時間的演進、歷史的推移已經杳無蹤影,或瀕臨消失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