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葉猴
中文名稱:黑葉猴
拉丁學名:Presbytis francoisi
俗名:葉猴,烏葉猴,烏猿
英文名:Francois's Leaf Monkey
物種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屬: 烏葉猴屬 Trachypithecus
種: 黑葉猴 T. francoisi
地理分布
黑葉猴是珍貴稀有靈長類動物之一,僅產于廣西、貴州,分布區(qū)域狹窄,數(shù)量很少,武隆芙蓉江景區(qū)兩岸有黑葉猴出沒。
歷史上,黑葉猴在我國的分布遠比現(xiàn)在為廣,曾經見于廣東、海南等地,數(shù)量也較多,例如清朝嘉慶六年(1801年)的《廣西通志?太平府》中就有“烏猿,黑如漆,白須長尾,人多畜之。”的記載。
形態(tài)
黑葉猴體形纖瘦,四肢細長,頭小尾巴長,體長50~60厘米,尾長79~86厘米。頭頂有黑色直立的毛冠;兩頰至耳基部有白毛;成體全身烏黑色,體毛長而厚密,有光澤。手、足具烏黑扁平指(趾)甲;尾尖端白色.剛出生的小黑葉猴;全身乳黃色,頭部則為金黃色,尾為黑色,30天左右全身變黑,但頭部還是金黃色。
生活習性
黑葉猴棲息在熱帶、亞熱帶森林繁茂,灌木叢生,山勢險峻,巖洞較多的石灰?guī)r地區(qū),其中生活于分布區(qū)北部的黑葉猴體毛較長而密,到了冬季在皮下聚積有較厚的脂肪,因此具有較強的抗寒性。黑葉猴喜愛群居,每群一般為3—10只,較大的群體約有20只左右。通常在樹木的上層活動、采食,很少下地,有一定的活動規(guī)律和較為固定的住所,活動范圍大約為3—5平方公里。黑葉猴行動敏捷、輕盈,善于攀登、跳躍,早晨和傍晚尤為活躍,夜間則棲息于懸崖峭壁間的天然巖洞內。它的警惕性很高,每天黃昏進洞之前都由群體中擔任首領的雄獸率先入洞觀察,沒有發(fā)現(xiàn)異常時,其它成員才依次而入,最后進洞的是懷孕和帶有幼仔的雌獸。
生活于熱帶,亞熱帶叢林中,樹棲,喜群居,每群有一首領帶領猴群活動。黑葉猴跳躍能力很強,一次可越出10多米。很少下地喝水,多飲露水和葉子上的積水,以嫩葉芽,花,果為食。
保護等級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
瀕危等級:瀕危